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巴中行② | 再评估第二天:为可持续发展 “把脉问诊”

发布日期:2025-07-10 11:59信息来源:巴中文旅示范区 【字体:  

7月9日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对光雾山-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的再评估考察进入第二天。作为世界地质公园每4年一次的“体检”,此次考察聚焦生态保护成效、文旅融合模式及社区赋能机制三大核心维度。专家组深入山岭、工坊与村镇,在地质探秘与文化体验的交织中,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“把脉问诊”。

地质保护与生态可持续性考察:在山水间验证平衡之道

伴着清晨的薄雾,专家组乘索道前往燕子岭,高级评估员伊利亚斯・瓦利亚科斯聚焦旅游设施与生态保护的平衡——世界地质公园“可持续运营”评估的核心指标提问:“索道何时建成?投资与成本回收情况如何?票价制定是否兼顾公益与运营?”一连串问题直指设施建设的生态适配性。陪同人员介绍,索道建设全程采用“架空索道 + 地面栈道”组合,避免山体开挖,其运营收益专项用于生态维护,让专家组对“开发反哺保护”的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。

抵达燕子岭观景台,喀斯特峰丛在晨光中铺展,栈道旁的标识系统引发专家组关注。“燕子岭上的说明牌专业度与通俗性兼顾。”专家组指出,这种地质科普方式正是“地质遗迹保护与公众教育”评估指标的直观体现。沿途栈道护栏采用本地石材、休息亭融入山形设计,专家组肯定其“最小干预”原则的实践——这与世界地质公园“生态友好型建设”标准高度契合。

半山腰的生物多样性展示牌前,一只停驻的蝴蝶与爬过岩石的锹甲成为“活标本”。“锹甲对栖息地空气质量、植被完整性要求极高,它的出现是生态保护成效的最佳证明。”初级评估员德沃娜・林恩・劳里森边拍摄边强调,生物多样性是“生态质量评估”的核心指标。考察间隙,专家组还详细问询公园管理架构、年度生态投资额度及税收反哺机制:“员工培训中生态保护课程占比多少?”“去年用于植被修复的资金有多少?”他们笔记本上的记录,始终围绕“生态保护措施是否系统化、长效化”展开。

文旅融合与社区赋能实践考察:从非遗里读懂共生智慧

午后的巴山红周记蔬菜汁豆干非遗工坊内,140余年历史的石磨与游客的笑声交织成生动场景。西安游客张昌尔夫妇的话恰好印证了“文旅融合”的吸引力:“每年来住三个月,每个月花两千多就能享好山水,这是公园给老百姓的福利。”而这背后,正是专家组关注的“社区与公园共生模式”——当地通过非遗工坊吸引村民参与生产与经营,让传统技艺成为连接旅游与社区的纽带。

在传承人周芹的指导下,专家组体验了石磨豆腐的制作:黄豆与山泉水在石磨的转动中化作浆汁,最终成为融合蔬菜清香的豆腐。“传统工艺与自然食材的结合,既是文化传承,更是社区对生态资源的珍视。”专家组的评价,直指“文旅融合”评估中“文化遗产活化”与“生态价值转化”的双重要求。

桥亭镇的考察则展现了“特产—旅游—社区”的联动效应。在九龙山峰丛下,专家组品尝了酥脆的提糖麻饼,饮下富含矿物质的富氢水,听当地干部介绍南江黄羊、金银花等特产如何通过旅游渠道走向全国。当巴山背二歌的粗犷唱腔响起,专家组不停拍摄记录——这不仅是对非遗的欣赏,更肯定了其背后“传统文化赋能社区认同”的价值。在村民活动室,专家组学写毛笔汉字的过程,恰是“跨文化交流”成效的生动注脚。

通江县文明实践站的蜀绣展柜前,传承人冉建华介绍:“八千多名妇女通过蜀绣培训就业,合作社统一回收绣品,人均年增收超万元。”看着绣品上的光雾山风光,专家组对此表示肯定,认为这体现了从“非遗保护”到“民生改善”的跨越,符合“社区赋能”评估的要求,让地质公园的文化价值真正惠及了当地人。

当日考察虽已落幕,但专家组的记录已覆盖生态保护、文化活化、社区参与等核心评估维度。作为世界地质公园“金字招牌”的守护者,此次考察结果将为公园未来4年的发展方向提供关键参考。而从蝴蝶翩跹的山岭到绣针起落的工坊,光雾山-诺水河正用“地质为基、文化为魂、民生为本”的实践,书写着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答卷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主办单位:中共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工作委员会 联系电话:0827-8566789
蜀ICP备2022014749号-1 川公安备案51192202000163号